欧盟JRC发布钛金属产业政策报告

 金属对于欧盟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至关重要,并在绿色和数字化转型的多项关键技术中发挥重大作用。然而,欧盟钛金属产品严重依赖进口,在当前全球钛供应商有限、俄乌冲突等紧张局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欧盟面临钛金属供应链中断的风险。为此,1月20日,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JRC)发布《欧盟钛金属:战略相关性和循环潜力》(Titanium metal in the EU:Strategic relevance and circularity potential)政策报告,分析了当前全球钛产业形势,并提出了几项政策建议,旨在确保欧盟可持续的钛生态系统,加强欧盟的开放性战略自主能力。

  一、钛金属的战略意义

  欧盟是钛金属的重要消费方,预计未来几年欧盟的钛金属使用量将持续增长。然而,欧洲本土钛金属的生产能力非常有限,导致其钛金属的进口量大于出口量。钛制品(如铸锭、棒材、板材、管材等)在进口产品中所占份额*,总体进出口量比例为6:1,而未锻造钛(主要是用于制造锻造产品的海绵钛)的进出口量比例为10:1。目前,欧盟2/3的钛需求与民用航空航天应用相关,该领域提供了超40万个工作岗位,占欧盟本土生产总值的2%以上,其余的钛需求则分布在化工技术、汽车、机器人、国防及增材制造等领域。

  二、地缘政治和供应链挑战

  欧盟对进口的依赖,加上诸如俄乌战争等地缘政治动荡,以及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预期的需求增长,凸显了欧盟降低对外依赖的紧迫性。此外,全球钛生产商数量仍然非常有限,这使得欧盟更难实现供应商的多元化。全球钛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国、日本、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少数几个关键地区。其中,日本主要专注于锻造钛的生产,而中国缺乏可供出口的高品质钛。尽管欧盟已成功弥补了因俄乌战争导致的俄罗斯和乌克兰钛供应损失,但钛供应链仍面临风险,而且俄罗斯作为全球*的航空级钛生产国,在全球航空航天工业中仍具有重大影响力。

  三、钛金属闭合循环

  报告指出,提高钛金属的循环利用率有望解决欧盟对外部国家的依赖问题。循环经济不仅为降低钛对环境的影响和对原材料的依赖提供了契机,还有助于减少钛的进口量。实现钛金属闭环管理的一个关键步骤是保留航空用钛废料并对其进行回收利用,而非将其返还给非欧盟供应商。将这些废料重新导向欧洲设施,并支持本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使欧盟钛行业的就业机会翻倍,同时还能显著增加经济价值。

  四、政策建议

  报告根据欧盟当前在脱碳、降低风险、回迁生产以及关键原材料短缺等方面的优先事项,提出了政策建议。这些建议将为近期和即将出台的政策和指导方针提供支持,如《关键原材料法案》《净零产业法案》《绿色协议产业计划》《清洁产业协议》提案、《废弃电气电子设备指令》修订案、《德拉吉报告》等。这些建议旨在建立欧盟可持续的钛生态系统,具体包括:

  回迁钛加工产业:在欧盟内部建立中游生产能力,以降低对进口的依赖;

  提升退役飞机的钛回收利用率:从退役飞机中回收钛具备可行性,但盈利性、法规和技术等方面的挑战限制了其大规模实施。推进生态设计实践并简化材料认证流程,有助于克服这些障碍;

  加强国际合作:与哈萨克斯坦等钛生产国开展合作,既能实现采购来源多样化,又能在开采和加工环节推动可持续实践;

  扶持乌克兰钛产业:乌克兰的战后重建工作应将其钛生产纳入欧盟价值链。